首批儿童阅读推广种子教师迎来了第二次结果,2019年4月1日20:00,在QQ群“首批种子教师教学研讨”群中,展开了教学研讨活动,本次研讨活动由全国著名教师吴福雷老师亲自坐镇,47位首批儿童阅读推广种子教师全部参加。
▲首批儿童阅读推广种子教师
本次教学研讨活动,由首批儿童阅读推广种子教师中第二组的成员提供课例,整个研讨活动围绕课例《小山村》展开了关于单篇阅读教学的探究。
▲第二组成员
本期主题:单篇阅读1+X教学探索
示范课例:《小山村》链接一上课文《秋天》
执教教师:郭湘辉
主持:刘闪闪
资料收集:涂华秀
成员:刘闪闪、朱凤莲、杨美云、涂华秀、陈玉文
整个教学研讨活动进行接近2个小时,包括以下4个环节:
一、微课录制人郭湘辉老师做讲学分享
二、组员进行评课
三、由各小组种子教师做观课后交流
四、专家点评
◀
刘闪闪老师开场
▶
刘闪闪简单地介绍了本次第二组研讨的课题是单篇阅读教学《小山村》,这节课是由第二组的组长郭湘辉老师带领他们学校的年轻老师在单篇阅读上进行的一个尝试,然后呈现了这样一节的微课。
◀
郭湘辉老师说课《小山村》(附教案)
▶
《秋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复习巩固要认识的10个生字,学写“人、大”2个汉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让学生感受并体验朗读中的停连;
3. 链接朗读《小山村》,并动手画一画,注意景物的位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生字
小朋友们,夏天刚刚过去,秋天就悄悄来临,你们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秋天来了呢?
看,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了。
课件出示生字:秋、气、了、树、叶、片、大、飞、会、个
1.开火车读,并组词;
2.用“树叶”“飞”等说句话。
二、品读课文,指导朗读
1. 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师生评价
(2)课件出示: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
感受停连的特点,通过比较与示范,知道这样读,听上去会更柔和、舒服。
(3)开火车读,顺势指导
(4)“一片”与“一片片”意思一样吗?这里为什么要用“一片片”?你还能说出这样的数量词吗?
一个个、一条条、一盒盒、一朵朵、一块块……
(5)男女生读
(6)齐读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生生评价
(2)课件出示: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
(3)指导读,注意“一”的变调
一片片、一群、一会儿、“一”字
(4)重点指导儿化音:一会儿
(5)开火车读,齐读,注意停连
(6)展开想象:孩子们,你们有亲人或者朋友离开你,去了远方吗?此时,你想对他们说什么?现在,不如就让大雁把我们心中想说的话儿带给他们吧。
大雁带着你的思念,读: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
大雁带着你的牵挂:读: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
大雁带着你的爱,读: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
(7)指导书写“人”“大”
A、看帖“人”:第一笔“撇”,竖中线上起笔;第二笔“捺”,注意写的舒展些才漂亮
B、师范些,学生书空
C、生描红并练写
D、看帖“大”字,注意“横”写在竖中线上,左低右稍高
E、生描红并练写
3.学习第三自然段
课件出示:啊!秋天来了!
(1)关注感叹号,读出赞叹的语气。
(2)师示范读,学生读。
4.配乐齐读
三、链接阅读《小山村》
1.激趣:大自然是一幅美丽的画卷,现在让我们走进小山村,去感受不同的美丽。
2.学生根据提示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停连,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字音:
果树林、清澈见底、弯弯曲曲
4.连一连,读一读:
粉红的 房子
雪白的 桃花
漂亮的 梨花
5. 多种形式读,体现停连。
(1)山坡上/有一片果树林,开满了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
(2)山脚下/有一座漂亮的新房子,那是我们的学校。
(3)河水清澈见底,有时/能看到/小鱼游来游去。
(4)新修的山间公路/弯弯曲曲,伸向远方。
6.整体感知,明白方位
(1)孩子们,读了这篇短文,你们知道都写了小山村的哪些地方吗?它们都在哪个位置呢?
(2)学生小组交流,动笔标画
(3)汇报小结,顺势贴图:
山坡上有“果树林”
山脚下有“新房子”
学校门前有“小河”
远方有“山间公路”
四、课后作业
1.自己动手画一画美丽的小山村;
2.向家人展示分享:注意用上“上、下、前、后、远、近”等表示方位的词语来介绍。
郭老师先是简单介绍了“如何设计统编教材中的《秋天》这篇课文”。首先是创设情境。让孩子们迅速地走进文本,引导孩子们自主地朗读课文,在读准、读通的基础上面,通过动态的课件去检测学生对生字的认识和学习形式多样,比如开火车读、指名读……在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的说一说识字的方法并尝试用“树叶飞来”说句话。
然后则是品读课文,指导朗读。针对课文中比较长的句子进行示范、点评,这样的朗读能够听上去更动听,更融合,更舒服。一年级的学生,他更需要的是直观的示范,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的范读以及课件句子的停顿与停连的节奏表现,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这样一句“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让孩子们反复地听,反复地读去感受这种停连的特点,让孩子们通过示范不断地去小组合作去展示去练习。
整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中感受这些语句的停连,并且尝试用自己的理解和方式去读相关的语句。课堂上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让师生共同体会停留的感觉,老师引导孩子们怎样读,让句子的表达更流畅,让听者感觉更舒服,孩子们只有在实践与练习中才能够逐步得到能力的提升。
最后则采用贴图的形式。让孩子们通过自己手中的一些小道具、小帖画在黑板上共同完成一个贴图。用这种形式的作业来检测孩子们是不是真正了解方位。通过读一读、帖一帖、看一看的形式再次强调方位词,这样的一种理解和它的准确性,课后还可以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去画一画这一幅美丽的小山与家长们一起分享,在介绍时要求用上“上下前后远近”等这些课文中出现的表示方位的词语。
在课堂教学中,郭老师及其团队成员都存在着一个困惑。
单篇阅读在实际的课堂中实施有一定的困难,低年级的识字量有限且朗读语言能力有待提升。课堂教学《秋天》时,按照教学课标和课时安排,要花两节课的时间才能落实孩子们的听说读写,另外还要延伸另外一篇单篇阅读《小山村》,让老师们很纠结:到底应该花多久的时间来教学这篇全新的短文?
◀
组员点评
▶
01刘闪闪老师点评
郭老师这节课非常重视孩子的个性化朗读,重视标点的指导,重视个人的情感体验,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这一点我很受触动。为您点赞!
一年级的孩子在朗读课文时的确很难把握停连,对长句子的朗读更需要阅读的指导。指导朗读这个目标制订的符合学情,吴老师在教学环节的落实中也处理的很扎实。
感谢郭老师的精心准备,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为大家呈现这样一节高质量的微课。这节微课,也为我们一线教师开展课堂阅读提供了思路。
02朱凤莲老师点评
《小山村》这个教学是非常扎实的,无论是提出要求的初读课文,还是检查字词或者是连一连、读一读,都很实在,特别值得点赞的是抓住了重点,也就是多种形式的精读。因为一年级小朋友的多读,会对语言文字,有最直接的感觉,慢慢地读出趣味,读出韵味。语言文字就能够在读中走入小朋友的内心,再通过方位词的寻找,一副小山村的主体画面就慢慢的形成于小学生的脑海中了,在文字与画面中感受语言文字,在抽象与直观地体会语言文字,那么相信孩子们就记住了这样的小山村,为郭老师的教学设计点赞。
03杨美云老师点评
朗读指导很充分,用多种形式带领孩子进入文本,教师设计巧妙,孩子们读来也兴致盎然。学习朗读中的“重音、停连”就是要在反复的朗读中进行的,这一点郭老师做得很到位。如果就知识讲知识也就失去了学习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向湘辉老师致谢,给我们呈现了非常好的教学范例。
04涂华秀老师点评
课文的教学目标在郭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扎实地进行。在郭老师的教学设计中,《秋天》为主,《小山村》为辅,用《秋天》带《小山村》,达成了教《秋天》是为了不教《小山村》的能力迁移。
郭老师在整个设计中以读为本,重点加强对朗读的指导:先读通,读准,读熟悉,再将“停与连”的难点突破,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是一节有效朗读指导课,追寻本源,不走形式,接地气。
05陈文玉老师点评
本教学紧紧绕“读”这个中心,纵向看,从读准字词到读好句段,循序渐进。横向看,从个别读小组读到齐读和师生共读,形式多样。可谓是:大珠小珠落玉盘。
语文是“读”出来的。通过读,实现文字与意象的有机转换,使语言文字鲜活起来,情感体验丰盈起来。低年级的读,精细化的指导十分重要,才能达到郭老师说的要“读出感觉“这一目标。
如何指导读?郭老师团队在教学中特别注重精细化的朗读指导,比如通过“一片““一片片”两个词进行比较读,可以说是十分精巧。发挥想象创设情景地读,更是让读变得妙趣横生,符合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激发了读的兴趣。
我们可以想象,教学中这样扎实的朗读训练,长此以往,孩子们必定能“读“出一番天地来。
◀
种子教师自由交流
▶
01张艳萍老师点评
我觉得这个微课的优点在于:
1.用教读、练读、引读等各种读的方式来突出教学目标中的停连,特别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
2.用串连描绘美景的短语、反复朗读描绘美景的句子、观看用与语句相映的美图让学生来感受美,有润物无声的渗透感,这样突破难点的方式比空洞生硬的强加效果好。
低段教学就能这样去指导朗读,注意连读,停顿,是很好的典范,因为对于小孩子,易学,易懂,易掌握方法。为郭老师点赞!
02郑曼虹老师点评
感谢郭老师带来的《小山村》,郭老师通过微课的方式,展示了小山村的美丽。在课堂过程中,老师准备的课件就如《小山村》一样,朴素中带着几分优雅,特别是在“小组动笔标画”的环节,特别形象。
老师整节课将重点落在多种形式的朗读,并在朗读中体会语句的停连中。学生在学习《秋天》这篇文章之后,继续学习《小山村》,用同样的方式让学生学会文本的迁移,这点非常值得我学习。
郭老师在这篇文章中提到另外一个目标:让学生懂得观察要有一定的顺序。老师也用了多种方法进行引导,最后用贴图的方式进行巩固。这给我很大的启发。
薛法根老师的组块教学认为:词语是可以架构文本的。那么,如果将《小山村》这篇文章中的“山坡上”“山脚下”“学校门前”“伸向远方”作为一组词出现,第二组再出现“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漂亮的新房子、清澈见底的河水、弯弯曲曲的山间小路”,第三组词语“小山村、我的家乡”。将词语巧妙的结合起来,学生对于理解方位词会不会更加容易一些。这只是我的一点拙见。再次感谢郭老师将《全阅读》读本融入到教材里去,给孩子们更广阔的阅读视野。谢谢您!
03杜少晶老师点评
连读变调是汉语中非常重要的一种音变现象,变调读得准确与否,反映了一个人普通话说得是否地道。在语文课文中怎么标注才能确保学生准确的发音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首先,《秋天》一文中有很多的连读变调的词语,与《小山村》中的停连训练相契合,老师的训练点非常明晰;其次,一年级孩子对于朗读时的停连很难把握,老师以《小山村》的能力训练为基,在《秋天》一文中落实,让《全阅读》更好地为统编教材服务,准确定位了《全阅读》教材的单篇阅读;最后,增x减n的关系处理得很巧妙,将本节课的重点准确定位在了阅读技巧的训练上。
04舒苑老师点评
认真聆听了郭老师对《小山村》单篇阅读的教学设计,郭老师耐心细致的讲解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很巧的是,这篇文章我也尝试过设计。关于刚才郭老师提到的时间的分配的问题,也是我困扰的问题。
对于郭老师的设计,我觉得完全可以作为文后的补充,进行延伸阅读,并对于教学的重难点“停连”的练习进行巩固加强。所以方法的习得是教学的终极目标之一。而对比我的教学设计就显得尤为冗长,从朗读的指导,到方位的认识,再到说话训练,又成为了一篇新的单篇阅读。所以全阅读中的单篇阅读的定位很重要,还请各位专家老师们指点。
05柏玉萍老师点评
1.朗读指导扎实细致。围绕停连,扎实指导,郭老师的示范与学生的实践相结合,突破了本篇阅读教学的重点。
2.体会写作顺序处理巧妙。用贴图的方式突破,符合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在动手实践中完成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3.教学层次清晰,不蔓不枝,层层推进。给第二组点赞!
……
◀
吴福雷老师点评
▶
从大家的点评中我能够感觉到,我们对于郭老师这个团队设计的这个教学预案还是非常认可的。这次从统编到全阅读教学的一种尝试,给我印象特别深的、尤其欣赏的的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凸显了读的训练。
具体地说,郭老师他们设计的意愿中,对于读的凸显主要是抓住了三个点。
第一个,就是训练点。这个训练点的确定基于读为了读,从读出发,已读贯穿,始终我们可以清楚地、清晰地看到在课文的导入之后很快就进入到读的环节,从读字词到词组、句子到整篇课文以及对于重点难度的地方,做反复的、强化的读的训练。其实在第一段的读的训练当中,最重要的不是让他读的多么有感情,而是让他读通、读顺、读清楚、读明白,这一点郭老师的团队们把握得还是比较正确、比较合适的。
第二个,抓住了融合点。从第一段开始,我们对学生读的训练也应该注重将读和悟结合起来,让学生借助于一定的情境,有一定的情感的积蓄,在这样一个基础上我们进行读的训练,这样孩子们眼前是有画面的,心里是有温度的,有波澜的,这样读出来的东西,他才是有滋味的。比如说老师让学生去想象,亲人去了远方,那么我们是怎样一种感受,让大雁带我们说出心里的话,然后引导学生带着思念,带着牵挂,带着一份满满的爱去读相关的文字,我觉得这个环节的设计,一个非常精巧,第二个也很有语文味儿,最重要的,就是把文字和有声的表达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一个融合,是高效的,时也会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这样一种成效,既促进了读的能力的提升,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第三个,注重了迁移点。这个迁移点就是由《秋天》一课的学习很自然地迁移到《小山村》新文章的学习,如何寻找两者的结合点?郭老师不是从内容上去迁移,而是在方法策略,进行了一个非常自然的迁移。由《秋天》学习的朗读停连的方法和策略,然后到《小山村》进行一个强化延伸,这样一个迁移点的寻找和我们薛法根老师上《比尾巴》然后链接《水乡歌》有异曲同工之妙。
另一个方面是教学设计凸显了字词的训练。一二年级是字词教学的一个主要的阶段。让学生过这个字词关,既要有一定的速度,又有一定的效率。就像我们郭老师这个教学设计,第一,体现自主。体现自主不是老师硬生生的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去观察,去说识字的方法,去比较一些字词变化的细节,让他善于去发现字背后的这样一些结构。
第二,特别注重联系生活。这是我们进行字词教学时一种常态的习惯,一种引导的路径和方式,例如老师在识字的教学中,不失时机地用“飞”等生字结合生活。
第三,循序渐进。吴老师的教学设计让人眼前一亮,在教学字词的基础上,熟悉词语,进而找到词语之间的相关联系。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从字到词、到句、到段、到章,可能会出现一段空白或断裂, 这时由老师引导,加入了词语的概念,认识词语,理解词语,读好词语,对后续的句子、段落、篇章的理解和内容的朗读起到了一种桥梁的作用。这种教学设计让人深受启发:理解好了关键字词,更有效于理解课文。
面对普遍教师聚焦的问题: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如何链接课外的教学文本,如何实现比较合理的、科学的时间规划,课内课外的衔接如何实现双赢而不是两败俱伤?
首先在目标、形式、缓解这三个层面,对于课外阅读文本的教学 需要一个清楚的定位。
从目标层面来说,不要分散,明确重点,强化训练。一课一得,达到精读。郭老师的设计在这块比较清醒。即使有多个目标,也要确定最核心、最主打的目标,否则可能无法兼顾那么多。
从教学过程来说,不要繁复,我们课外链接的这个阅读教学,应该是个缓解、简单的过程。我一直强调的一个原则:课外阅读是份内的事,这个必须要明确。但是课外阅读仍然是课外阅读,在主要的目标上,我们可以多花点力气,其他的可以更简略一些。
从教学形式这个层面来说,就是做到不刻板。在课内教学的基础上,生出来的一个枝节,增加的一个板块,链接到课外阅读。维系学生的注意力,切中他的兴趣点,这种创新的思维,更体现学生的自主,让孩子们感觉,在这样一个拓展的延伸的板块,是比较好玩的一个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